News & Articles 地震来势汹汹 抗震技术很重要

地震来势汹汹 抗震技术很重要


25 Apr 2024
地震来势汹汹 抗震技术很重要
【大马建筑的灾难?】上篇
原文/图片提供|官友维(建筑病理学家)、Azlan Adnan教授(地震结构工程师)
报道整理/翻译|叶诗妮

了解地震风险,保护自己

2024年才刚开始,国际间就发生了两次骇人听闻的大地震,一个是日本的能登半岛的7.6级地震,另一场则是台湾花莲发生7.2级大地震。

随着板块的漂移,两起地震也让部分马来西亚人担忧,我们这里会有地震吗?地震来了我们的建筑物该怎样办?

1月1日当大家还沉浸在迎接新一年的欢乐气氛时,日本能登半岛就发生了规模7.6级大地震。能登半岛大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非常惊人,但更可怕的是地壳板块活跃且频繁的运动。

日本政府进行灾后检讨工作的时候表示,能登半岛大地震之所以死伤无数、损失惨重,主要是当地建筑的抗震达标率偏低,再加上人口老龄化。


花莲建筑抗震技术

反观4月3日台湾花莲发生的7.2级大地震,震央在花莲县政府南南东方25公里的东部海域,离陆地很近,地震深度15.5公里,属于极浅层地震,全台都感受到剧烈摇晃。

这是当地自25年前的9·21地震以来,台湾规模最大的地震,但无可否认的是,台湾吸取过去20年的经验教训,不断提升建筑抗震技术打造韧性更强,能够抵御天然灾害的社区,果然就在紧要关头发挥了平日可能被忽略的功能,大大降低死伤人数和经济损失。

其中,在地震后严重倾斜的天王星大楼就备受国际媒体关注,大家都想要借鉴台湾的经验,重新审视自己的都市规划。

很可惜的是,马来西亚对于地震的理解和关注都非常低,但是最近几年频频发生的地震事件都一再提醒马来西亚的当权者和民众,不可能在板块移动的自然灾害中置身事外。


邻国强震改变地质结构

我们看数据说话。

沙巴州尤其是北部的东海岸地带自1987年以来,就发生不少于80宗的地震事件。

2022年2月,印尼苏门答腊北部发生6.2级地震时,马新两地都能感受到强烈余震。虽然相较之下,马来西亚过去确实是地震活动较少的国家,但是自2004年印尼亚齐发生9.1级超大地震后,马来西亚半岛的地震活动就不断增加。

科学家分析认为,2002年的超大地震改变了半岛的地质结构,导致各个断层的地震活动重新被点燃。造成地震的主要原因是板块异动,如果要谈论马来西亚究竟会不会有地震的风险,也同样要从板块的异动层面来探究。


1千年后再苏醒

东南亚毗邻印度-澳洲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的边界,也称为巽他大型逆冲区。

在休眠了大约1000年后,一段长达1600公里的断层突然滑动,导致亚齐和缅甸之间的海底隆起,发生了一场大地震和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

3个月后,仅仅再往南一点,锡默卢岛和尼亚斯岛下方350公里长的断层突然滑动,也引发了另一场毁灭性地震,也掀起规模较小的海啸。

虽然马来半岛位于巽他板块相对未定的部分,却受到地震多发的苏门答腊断层和俯冲带的地震影响。

除此之外,蒂蒂汪沙山脉和克罗克山脉也有一些活动断层。


大马确有地震风险

想要更明确的知道马来西亚有没有地震风险,那一些地区属于地震的高风险区,就需要了解峰值地面加速度(PGA,指地面在地震波作用下沉声的最大加速度,反映地震对建筑物及人体的破坏程度)这个概念。

●在沙巴州,拉瑙(Ranau)、古达(Kudat)和拿笃(Lahad Datu)地区的PGA值最高,超过12%。PGA是地震期间特定台站记录的最大速度增量。

●在砂拉越,Niah的PGA值适中,为9%。其他危险地区包括美里、丰盛港和斯里阿曼。

●在马来西亚半岛,武吉丁宜的PGA值适中,为9%。其他具有中度地震风险的地区包括吉隆坡市中心、瓜拉庇劳、曼绒、天猛莪和肯逸。


处在地震带之中

实际上,我国自1973年起,吉隆坡1000公里范围就发生了超过50次6级以上的地震,沙巴亚庇1000公里范围内则发更过221次。甚至也有学者认为,我国已经不再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之外,而是之中,沙巴、砂拉越甚至有可能发生高达7级的地震。

虽然并不是所有学者都认同这样的说法,但是我国过去发生地震的次数确实越来越频繁。

国际常见10种抗震技术

悬浮结构:

地基是建筑物的基础,当地基被挤压,地表上的建筑物就会发生灾难性的破坏。使用悬浮结构将地表建筑和地基分离开来,中间加上由轴承组成的“悬浮层”,当地震袭来时,地基发生的剧烈晃动对地表建筑造成的影响将被极大地减小。

减震器:

原理来自汽车,是一套由弹簧和液压系统组成的结构,能够将动能的一部分吸收转化成热能,从而降低动能对建筑物的撕裂效应。

阻尼器:

台北101大楼使用的抗震技术,将建筑物的摆动产生的能量传导至大圆球,大圆球由于惯性作用向相反方向摆动,保护建筑物不变形。

可更换的保险丝:

将保险丝的逻辑运用到建筑当中,将整个建筑物从头到脚用垂直的可更换钢缆“缠紧”。这些钢缆就像皮筋一样,可以将整个结构受力。当地震发生时,钢缆可以吸收相当大一部分的动能,保持建筑物的结构端正。

摇摆墙:

在核心墙上继续加装一些弹性强化装置,比如可调节的钢筋等。

地震波隐形衣:

透过特殊的物料,吸收震源发出的地震波。

形状记忆合金:

以钢铁和混凝土作为建筑材料,虽然坚固但是耐受力低,最新的建筑材料,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s)。可以比现有的建筑用钢在弹性上提30%的水平。

碳纤维加固:

用碳纤维和尼龙、聚酯、乙烯基质等化纤材质的线缆缴合在一起,捆绑在建筑物的承重结构上,比如桥梁的桥墩、建筑物的承重墙,用较低的成本实现对非抗震结构建筑物的抗震加固改造。

生物材质:

灵感源自于甲壳类动物以及蜘蛛丝,研制出一种柔韧的建筑材料。

纸板:

纸板结构非常坚固,兼具弹性,质量极轻。用这种材质结构建造的建筑,抗震性能较。


需赶上“抗震”脚步

地震的发生可能引发许多可怕的灾害,包括山体滑波、泥石流、海啸、水灾、火灾、爆炸、毒气泄漏、停水断电等等。

虽然经过地质学家多年的努力,现代科技有不少能够预测地震的方式,但没有任何一种方式能够真正的预测地震发生的确切时间,更加不可能阻止地震发生,但是我们却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尽可能的降低地震造成的人命伤亡、社区破坏以及经济损失,确保建筑物都具备抗震的能力就是最重要的举措。

马来西亚自2017年才开始落实抗震结构设计规范,来确保一些关键领域的公共建筑、基础设施能够在紧急时刻继续运作。但是住宅、房屋、学校则没有强制规定,主要取决于地方当局是否执行。不具备约束力的法案执行率自然偏低。

保人命非建筑物

多年以来,国际间积极研究各种抗震的科技原理及建筑材料,截至目前为止可以细数出高达10种的抗震技术,但需要注意的是,抗震技术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保人命而不是保建筑,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让人能够在危难发生之际争取时间逃命。

10种抗震技术并非每一种都已经成熟发展,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验证。

参考世界各国的耐震规范,主要都是主张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原则。而马来西亚在抗震技术这一块还有很多没有完成的功课,除了跟上国际间抗震技术的脚步,制定明确的抗震规范法案,还有更多的教育工作。

3大要素保社区人命

国际媒体BBC分析,台湾之所以能够在这一次的花莲地震中避免严重的后果并非侥幸,而是总结了过去20年的惨痛的经验教训确实作出了地震的防范工作。

反观马来西亚,我们对地震的认识又有多少呢?马来西亚能不能够从过去每一次的地震中掌握到大自然发出的信号,积极部署全面的抗震计划,是未来我国能不能逃过地震灾害的关键。

气候种族隔离

联合国人权专家菲利普·阿尔斯通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概念,他认为随着全球暖化的问题日益严重,世界正在走向“气候种族隔离”的时代。如有的人用钱来抵御极端天气、饥饿和冲突,穷人则被遗留下来承担所有的恶果。他认为,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政府对经济进行重大改造,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与这样的说法不谋而合的是,联合政府当权之后就成立了一个全新的天然资源与环境永续部,但是这个部门是否能够让马来西亚如愿追上落后多年的环境规划理念与政策还是未知数。

Source: Propertyenanyang.my

Latest Posts
  • Land in Sungai Pinang for LRT station never intended for housing development, says Chow

  • Harga rumah bertanah di KL, PJ dijangka naik tiga hingga empat peratus

  • Mah Sing fokus tawar rumah mampu milik di kawasan bandar

  • Data centre bonanza for property sector

  • Property sector to keep thriving in 2025